红原沙蜥

Phrynocephalus hongyuanensis   Zhao, Jiang, and Huang
   

  335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外形酷似青海沙蜥,然其上颌 齿为12枚,下颌 齿为13枚;第IV趾的趾下瓣12-18枚。而青海沙蜥则两颌 之齿均为11枚;第IV趾的趾下瓣18-25枚。
形态 体肥短宽,头体长47-58mm,尾长50-61mm,等于或略长于头体长。吻部钝圆,吻鳞梯形;鼻孔前侧位,鼻间鳞4-6枚。顶眼明显,顶眼鳞单枚,中央呈膜状,四周围有2列辐射状排列的大鳞片。上睑缘鳞13-15枚,鳞缘呈小刺状;下睑缘鳞11-12枚,鳞的游离缘锯齿形,中央6枚鳞片较大。上唇鳞11-19枚,下唇鳞12-18枚;上唇鳞与下睑鳞之间有纵列鳞2-3行。颏鳞较大,略呈五角形。有喉褶。自颈部沿背脊中线至后肢连线的一纵列背鳞97-106枚。从喉褶沿腹中线到肛孔前缘的一纵列腹鳞93-99枚。环体中段一周之鳞126-139枚。头、背、腹部的鳞片平滑,但肛孔两侧及尾部具强棱鳞。四肢发达,鳞被间偶杂棱鳞;跗蹠及指、趾之鳞具棱。指、趾长的顺序为4-3-2-5-1;第IV趾的趾下瓣12-18枚。
头背和躯干背部灰褐色。眶上鳞杂有灰白色斑点。上、下唇鳞具数条褐色和灰白色相间的纵带。由颈沿背脊两侧至后肢连线中央有9对略为对称排列的深褐色斑块,其间散有灰白色圆斑。下颌 腹面土黄红色,饰有棕色网状虫纹。喉部中央有略呈椭圆形的褐色斑块,两侧灰白色而杂有褐色网状斑纹。躯干腹面从喉褶后缘至胸部有一黑线,与腹部中央椭圆形黑斑相连,两侧灰白色。前、后肢的背面灰褐色,布有灰白色斑点,此外后肢尚具数条不规则的灰褐色和灰白色横斑。尾的腹面白色,无黑色半环,雄蜥尾梢黑褐色,雌蜥呈淡橘黄色。

大小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栖息于镶嵌在亚高山草甸草原中的沙丘间,海拔高约3500m,植被稀疏而低矮,平时极少到大片明沙或植物繁密处活动。洞口位于沙土的斜坡上,但无固定朝向。洞口及洞道的切面均呈半月形,宽35-45mm,高13-25mm,其洞径与洞内所栖的沙蜥个体大小相应;洞道斜向下方,全长400-900mm,洞底距地面的垂直高度为350-530mm。红原沙蜥在洞外的活动规律与气温有密切关系,当气温14℃时开始出洞活动,并随同气温不断上升而活动强度明显增高,尤以30℃时的活动最为频繁。阴雨之日常深居简出,几乎绝迹于地表;洞内300mm深处的洞温,白天经常保持在15℃左右,夜间则不低于5oC,是该蜥适于高寒地区栖居的小生境。卵胎生,8月上旬产仔,通常产3-4仔,偶为2仔。初产仔蜥的体外常包有残余胎膜,腹部连着“脐带”,待仔蜥撑破胎膜和体表粘液干燥后经过稍事歇息,便可开始活动并进行摄食;仔蜥全长49-54mm,腹部留有的脐孔于产后3日即自行封闭。仔蜥常聚集成群,并争相攀爬于其它个体的背上,叠垒成堆;以小型昆虫为食,胃内还发现有沙粒,在室内饲养情况下,摄食蚂蚁、鼠妇、瓢虫、豌豆象、蝽象等,但拒食蛾类。

生境信息

栖息于镶嵌在亚高山草甸草原中的沙丘间,海拔高约3500m,植被稀疏而低矮,平时极少到大片明沙或植物繁密处活动。洞口位于沙土的斜坡上,但无固定朝向。洞口及洞道的切面均呈半月形,宽35-45mm,高13-25mm,其洞径与洞内所栖的沙蜥个体大小相应;洞道斜向下方,全长400-900mm,洞底距地面的垂直高度为350-530mm。红原沙蜥在洞外的活动规律与气温有密切关系,当气温14℃时开始出洞活动,并随同气温不断上升而活动强度明显增高,尤以30℃时的活动最为频繁。阴雨之日常深居简出,几乎绝迹于地表;洞内300mm深处的洞温,白天经常保持在15℃左右,夜间则不低于5oC,是该蜥适于高寒地区栖居的小生境。仔蜥常聚集成群,并争相攀爬于其它个体的背上,叠垒成堆;以小型昆虫为食,胃内还发现有沙粒,在室内饲养情况下,摄食蚂蚁、鼠妇、瓢虫、豌豆象、蝽象等,但拒食蛾类。

繁殖特征

卵胎生,8月上旬产仔,通常产3-4仔,偶为2仔。初产仔蜥的体外常包有残余胎膜,腹部连着“脐带”,待仔蜥撑破胎膜和体表粘液干燥后经过稍事歇息,便可开始活动并进行摄食;仔蜥全长49-54mm,腹部留有的脐孔于产后3日即自行封闭。

国内分布